罗荣寿 相声演员 罗荣寿个人简介

罗荣寿,男,相声演员。北京人。

从八岁开始,跟他的舅父、著名相声老艺人赵霭如学说相声。学艺七载,十五岁出师从此开始他的艺术生涯。

罗荣寿出师之后,即和王凤山、高凤山、赵玉贵等人搭伙合作,在北京宣武门平民市场“据地”说相声。平民市场撤销之后,又和孙宝才、王长友、郭全宝等,在北京各庙会一起合作,表演相声、双簧、太平歌词。过了不久,又与白全福、高凤山、刘永青等一起在天桥演出。这时他在北京相声界已崭露头角,成了一名受观众欢迎的青年相声演员。后来,应李寿增之邀请,和白全福一起到济南晨光茶社(大观园内)参加相声大会的演出。同台的有李寿增、高桂清、孙少林、王树田、冯立章、高德光、刘桂田、袁佩楼等。

一九五零年,罗荣寿积极参加了小组的工作和演出活动。他与侯宝林、郭启儒、孙玉奎、谭伯如、刘德智、于俊波、全常保、赵春田、于世德、陈涌泉、赵世忠等,经常在京、津两地演出相声大会。相声改进小组在完成使命结束之后,成立了三个曲艺团。罗荣寿参加了专演相声大会的北京曲艺三团。后来三个团于一九五六年合并为北京曲艺团,罗荣寿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罗荣寿对待相声改革的严谨态度,和他自幼学艺时的刻苦认真、忠于艺术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得人前显贵,还得背后受罪”。这些当年曲艺界流行的口头禅,虽然措词不够妥当,但是,对罗荣寿的勤奋学艺,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深知,不下苦功夫,就学不到真艺术。由于他热爱相声艺术,勤学苦练,逐步在艺术操索的道路上摸索出了规律。他总结出五个字,就是:听、看、学、练、用。在继承前辈的艺术时,不墨守成规;在撷取他人之长时,不生吞活剥,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兼收并蓄,不断发展自己的艺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以他的拿手段子《黄鹤楼》为例,就可以看出他对相声艺术花。费的心血。这个段子最早是跟赵霭如老师学的。为了充实自己的表演,他又特意向李会民学习京戏的程式和锣鼓经。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条件加工整理,并在舞台实践中不断修改、润色,使观众有常听常新的感觉。对于这个段子,他曾作过精练的总结:是戏,不演成戏,离不开戏。也就是说,要学得象,唱得正。但它毕竟是相声,所以要掌握好“包袱”的分寸。台风要沉着、稳健;语言要准确有力,讲究节奏。现在,《黄鹤楼》成了罗荣寿般炙人口的代表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已录音、录象。中国唱片社也录制了唱片。

罗荣寿八岁从师学艺,靠口传心授,没有学习文化会。在艺术实践中。他痛感文化水平低的苦处所以从解放后的扫盲班开始,就积极参加文化学习。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后来他不但能读能写,而且能著书立说。他的长达四万字的《相声表演漫谈》一书,也于一九七九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0年退休。代表曲目有《黄鹤楼》、《卖布头》、《官衣贺喜》、《太平歌词》,化妆相声《拔牙》、《资本家与洋车夫》等。曾总结教学辅导的讲授资料,结合个人艺术经验,著有《相声表演漫谈》一书。后常和郭全宝表演双簧。

罗荣寿先生,平易近人,毫无名演员的架子。对于青年同行和业余爱好者总是倾囊相授,从不保守。在内外行中有不少学生。曾给侯宝林捧哏的李国盛先生就出自他的门墙。

出生:1918年,农历戊午年
逝世:1995年,农历乙亥年

人物分类
相声 演员

罗荣寿视频 MP3下载

27分钟 相声
罗荣寿,高凤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