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河 豫剧生行演员 刘忠河个人简介
刘忠河,男,豫剧老生。生于山东曹县南李集王柳圈,后到商丘。
1955年,入红星剧校(1956年改名为商丘地区豫剧团)。1957年底,考入河南戏曲学校,先学“净”角。在校期间,刘忠河曾得到河南豫剧界名人高连荣、张子林、马双枝、田来印、汤兰香等人的言传身教。1961年,提前毕业后,回到商丘地区豫剧团,时年17岁。在《打焦赞》、《打金枝》、《黑打朝》中,无论是唱“黑脸”,还是演“红脸”;刘忠河塑造了不同人物形象,才华得到展示。文革期间,刘忠河慢慢地由“黑脸”改唱“红脸”。以其卓越的表演艺术,优美的唱腔,刘忠河在剧中成功地塑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
文革后,刘忠河在继承唐玉成的唱腔基础上,结合自己嗓音特点演出了《十五贯》,在当时的老豫东剧场进行头场演出时,刘忠河第一句唱腔刚落,台下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从此,《十五贯》一炮走红。1980年,他代表豫剧豫东调被邀请去河南省参加首届豫剧流派汇演,又以一出《打金枝》轰动省城。该剧在电台播出后,迅速唱响了豫鲁苏皖四省。1986年,中央电视台专门录制了刘忠河演唱的《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乌纱》和《三哭殿》等。从此,刘忠河的“红脸”唱腔,响遍大江南北。同时刘忠河也名满海内外,被人称为“豫东红脸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场“戏曲热”兴起的时候,在商丘、周口以及与商丘接壤的山东菏泽、安徽宿州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三天不吃馍,也要看看刘忠河。”足见当地戏迷对刘忠河的喜爱。
自1980起其唱段即被录制成唱片发行全国及东南亚各国。其代表剧目有《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乌纱》、《十五贯》、《辕门斩子》、《清风亭》等。
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商丘市豫剧团名誉团长,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戏曲家协会理事。
出生:1943年,农历癸未年
人物分类
豫剧 生行演员
1955年,入红星剧校(1956年改名为商丘地区豫剧团)。1957年底,考入河南戏曲学校,先学“净”角。在校期间,刘忠河曾得到河南豫剧界名人高连荣、张子林、马双枝、田来印、汤兰香等人的言传身教。1961年,提前毕业后,回到商丘地区豫剧团,时年17岁。在《打焦赞》、《打金枝》、《黑打朝》中,无论是唱“黑脸”,还是演“红脸”;刘忠河塑造了不同人物形象,才华得到展示。文革期间,刘忠河慢慢地由“黑脸”改唱“红脸”。以其卓越的表演艺术,优美的唱腔,刘忠河在剧中成功地塑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
文革后,刘忠河在继承唐玉成的唱腔基础上,结合自己嗓音特点演出了《十五贯》,在当时的老豫东剧场进行头场演出时,刘忠河第一句唱腔刚落,台下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从此,《十五贯》一炮走红。1980年,他代表豫剧豫东调被邀请去河南省参加首届豫剧流派汇演,又以一出《打金枝》轰动省城。该剧在电台播出后,迅速唱响了豫鲁苏皖四省。1986年,中央电视台专门录制了刘忠河演唱的《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乌纱》和《三哭殿》等。从此,刘忠河的“红脸”唱腔,响遍大江南北。同时刘忠河也名满海内外,被人称为“豫东红脸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场“戏曲热”兴起的时候,在商丘、周口以及与商丘接壤的山东菏泽、安徽宿州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三天不吃馍,也要看看刘忠河。”足见当地戏迷对刘忠河的喜爱。
自1980起其唱段即被录制成唱片发行全国及东南亚各国。其代表剧目有《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乌纱》、《十五贯》、《辕门斩子》、《清风亭》等。
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商丘市豫剧团名誉团长,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戏曲家协会理事。
出生:1943年,农历癸未年
人物分类
豫剧 生行演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