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 豫剧剧作者,豫剧导演工作者 樊粹庭个人简介

樊粹庭,男,豫剧导演、剧作者。有“现代豫剧之父”之称,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豫剧通才。原名樊郁,河南省遂平县潘庄人。

自幼在父亲监督下读书,14岁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5年后转入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预科二年级,1929年毕业。在校期间因酷爱京剧被同学们称为“戏迷”。曾拜开封京剧名家贺桂福、云路卿为师学戏。曾任学校国剧队队长,演出过《失·空·斩》、《捉放曹》等剧。求学期间的戏剧活动使他对戏曲艺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也为他日后从事豫剧改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河南省民众师范讲授戏剧课,后于1931年出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在此任职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便对河南全省各地的地方戏剧种和风土民情进行了考察和了解,同时也广泛接触了解了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这一切也都成为他后来从事戏剧工作的生活基础。

1935年,他邀请了陈素真、刘朝福、张子林以及赵义庭、黄儒秀等一批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于2月初正式开演。他借鉴了京剧、话剧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剧场管理、戏班管理和剧目的演出排练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戏班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亲自进行编志,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很快就使长期以来被视为粗俗艺术的豫剧有了不错的口碑,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豫剧。为了进一步丰富豫剧的表演技巧,他请来了有真才实学的京剧票友贾荫堂为剧院的演员教授武功,同时还不断将一些有真才实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吸收到剧院中,很快使豫声剧院汇集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艺术家。

樊粹庭以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豫剧,他看到了豫剧的长处:通俗易懂,易为群众接受。但同时他也看到了豫剧落后的一面:剧目脚本粗糙、文词不通。而且许多剧目中封建主义毒素很多,给人民送去的不只是娱乐,还有毒害。为此,樊粹庭曾赴西安考察、学习了易俗社勇于革新的精神和一些工作方法。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豫剧剧目的落后状况,他于1935年开始编写剧本。为了使剧本适合演出,他总是先拿出剧本提纲,然后请艺人们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连一些唱词也让艺人们编,在综合了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后他才最后定稿进入排练,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了几年。正是因为他采用了这样一种创作方法,所以他的剧目既有新思想、新内容,又容易让艺人们演唱,而且还通俗易懂,极易为人们所接受。他的第一部作品《凌云志》一经演出即引起轰动。继而陆续创作的《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多部剧目都取得了很大成功。他的这批剧目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品格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所宣传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有反帝反封建思想。更由于此时全国的抗战浪潮正在兴起,故而在这些剧目中爱国主义思想则是最为本质的东西。樊粹庭这一系列剧目的推出对整个开封剧坛形成了巨大冲击,可以说从他开始,被称为“土梆子”的豫剧才得到了一个飞跃,达到了一个从演出水平到剧本质量和思想境界都是“空前”的高度,形成了一个豫剧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樊粹庭从北京回到河南,将原豫声剧院的部分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狮吼剧团,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劳军、募捐演出。1938年开封沦陷前,他同陈素真、赵义庭等人到内乡县马山口,在这里他又写了《克敌荣归》等剧。1939年重组狮吼剧团,在洛阳短期演出后于1940年到西安。他在西安艺术界知名人士高培公、封至模等人的大力协助下,主要演出他创作的作品,很快就在西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2年剧团主要演员陈素真因故离开剧团,加之其他主要演员的离开,剧团又一次解体。但是,樊粹庭以极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他招收了一批河南流落在西安的难童,成立了狮吼儿童剧团,又聘请了京剧名师韩盛岫为武功教师。这批学员在樊粹庭的精心培育成长极快,尤其是在武功上较之其他豫剧演员高出甚多。为了全面展示学员的艺术造诣,樊粹庭专门为他们创作了文武并重的《鹤归楼》、《无敌楼》等,演出后大受欢迎,剧团以人新、戏新、艺新的崭新风貌得到了西安人民的喜爱。

1948年西安解放后,饱经风霜的樊粹庭满怀喜悦率团迎接解放军入城,后又被选为西北文联和西安市文联副主任,还担任了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各界代表会议代表等职,还曾被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他对未来更具信心,很快就创作出了《再生铁》、《法网难逃》等剧目。从此,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不断汲取着革命思想,努力用新的思想来表现生活,他在此后创作了大约35部作品,其中既有《杨满堂》、《水工郑国》、《王佐断臂》这样的传统剧目和新编古装戏,也有《一斤粮票》、《奇袭奶头山》等现代剧目。

樊粹庭的剧目创作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他这近60部作品中以女性为主的占了绝大多数,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深知豫剧已发展到了“吃包子吃馅儿,听戏听旦儿”这样一个旦行占据舞台中心的地步,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痛感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压迫之深,同时他对妇女在中国社会地位的低下深怀同情之心。正因如此,在他的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他理想中的妇女形象,《涤耻血》中的刘芳、《义烈风》中的童玉珊、《女贞花》中的邱丽玉、《克敌荣归》中的华慧娟、《杨满堂》中的杨满堂等许多女性形象。在这些剧目中,他从不单纯去表现妇女地位的低下,也从不塑造逆来顺受的妇女形象,而是着力表现女性人物的同情心和大智大勇。她们或杀敌雪耻,以身殉国(《涤耻血》中的刘芳),或侠肝义胆,仗义平冤(《义烈风》中的童玉珊),或送夫从军,义不受辱(《克敌荣归》中的华慧娟),或心灵美好,舍己救人(《女贞花》中的邱丽玉),或襟怀坦荡,不输须眉(《杨满堂》中的杨满堂)。可以说他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是继承发展了中国戏曲中的民主精华,同时又极具当代新女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是与他作品中的人民性分不开的,而他这种人民性,就是他总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歌颂、去赞美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去赞美、去赞颂中国妇女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樊粹庭的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点,通俗易懂,而且在通俗之中见真情。30年代他创作的《义烈风》、《涤耻血》等剧在开封大受欢迎,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唱词的通俗易懂。他是个知识分子,但从不以难懂的词句去显示自己的学问,而是以好听、好记、易懂为最高原则。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在通俗之中还有些粗俗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他的创作就完全进入了一个通俗而不粗俗,易懂但有文采的境界。此外,他的创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重视情感。可以说他的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情取胜。他写戏重情感,但从不滥用情感,对于传统剧目中的戏串、戏套更是从来不用,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没有个性,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他剧中人物的情感及其所要求的客观环境。

樊粹庭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作为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剧本37个,改编剧本20个,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悲剧:《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四大喜剧《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四大历史剧《王佐断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再生铁》;四大神话剧《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作为导演艺术家,他是豫剧的第一位专业导演,既是学者型又是专家型,敢于借鉴,勇于创新,追求大俗大雅,文武双美。“樊戏”的风格,“樊戏”的美,也可以说是“樊派”豫剧特色,从他所导演的数百部戏中就十分鲜明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作为戏剧教育家、剧团管理家,也是硕果累累,成就卓著。从1934年的开封豫声剧院,到1941年的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再到解放初期的狮吼剧团新生部,先后办训练班八次,培养出优秀人才数百人。尤其是不惜重金聘请高水平的名家执教,这在当时的一般剧团是很难做到的。从樊先生的戏剧思想和一系列的戏剧实践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一个总目标,就是一切为了豫剧改革,他的最有戏曲文化史意义的贡献就在于对豫剧的改革。正是由于改革,使豫剧由艺人豫剧向文人艺人结合型方面转换,为豫剧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由于改革,使豫剧结束了只有表演没有剧本的时代;由于改革,使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转换,为豫剧开创了第二传统;由于改革,使豫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地方戏中狮吼而起,独树一帜。没有樊先生的豫剧改革,不知豫剧要落后其他地方戏多少年。总之,樊粹庭、“樊戏”、狮吼剧团,给豫剧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给河南和陕西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戏曲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一部宝贵的“樊戏学”。

出生:1906年2月7日,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正月十四日
逝世:1966年1月,农历丙午年

人物分类
豫剧 剧作者
豫剧 导演工作者

樊粹庭视频 MP3下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