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殿杰(白菜心) 豫剧旦行演员 桑殿杰个人简介
桑殿杰,男,豫剧旦角。艺名“白菜心”。鹿邑县桑庄人。
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在父亲严教下通读经书。他小时候就喜爱戏曲,年轻时加入本村玩会班唱百调子,屡遭父亲斥责。23岁离家出走,投师段德福学梆子戏,后坐科商丘白庙集科班学旦脚,三年出科留班演出。六年后次子桑建修同班出科,常被管主(戏班后台)胡玉芳有意安排与父对戏,父子俩被观众誉为“老白菜心”、“小白菜心”,响遍豫东。
桑殿杰不仅戏唱得好,由于他的文化素质高,善于对传统戏中的弊端进行改革,并加以创新,对豫剧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发现豫剧唱腔中的“呕”声不好听,已不为观众喜爱,经过实践率先将旦脚唱腔的“呕”声革除,并一改“二八板”两句一叫锣的刻板唱法,创造出“二八连板”。以后又在“流水板”、“垛子板”中创制出许多新腔。他对豫剧声腔的改革影响了一代演员,马金凤就继承了他许多演唱技巧。
同时他对旧戏词认真推敲,力除粗俗词语,对《南阳关》、《对花枪》等剧中唱段修改很多,在同行之间颇有影响。除了他根据古典小说改编了《彩云球》、《访苏州》两个剧本外,一生演出剧目多达数百,其中《白马告状》、《贺后骂殿》、《坐桥》、《对花枪》、《老征东》等唱功戏最为拿手。
桑殿杰曾在商丘八班多年,深受同行尊重。他极重修身养性,常教导儿子要“认真唱戏,清白做人”。日本侵略军进入商丘后,他西往开封,在火神庙唱戏二年。桑殿杰有两个儿子桑自修和桑建修,原来哥哥学武生,弟弟唱旦(后来改唱小生,作导演),早年都在由河南省鹿邑县宣传队发展成的商丘专区豫剧实验一团当演员。1954年8月与马金凤所在的商丘人民剧团合并,并于1956年元月,为支援工业建设一同调到洛阳,后来于1957年夏天,剧团正式挂起了洛阳市豫剧团的牌子。他们父子三人也从此落户洛阳,所以也为洛阳戏迷所熟悉。
解放后豫剧男旦逐渐退出舞台,他也改行从事戏曲教学工作,在洛阳戏曲学校任教师,他精心教授,持之以恒,培养出王文慧、曾广兰、许清枝等一批出色演员。
1958年曾被邀往中央歌剧舞剧院讲授地方戏的唱腔及发声。年迈后退休养老。1980年在洛阳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出生: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逝世:1980年,农历庚申年
人物分类
豫剧 旦行演员
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在父亲严教下通读经书。他小时候就喜爱戏曲,年轻时加入本村玩会班唱百调子,屡遭父亲斥责。23岁离家出走,投师段德福学梆子戏,后坐科商丘白庙集科班学旦脚,三年出科留班演出。六年后次子桑建修同班出科,常被管主(戏班后台)胡玉芳有意安排与父对戏,父子俩被观众誉为“老白菜心”、“小白菜心”,响遍豫东。
桑殿杰不仅戏唱得好,由于他的文化素质高,善于对传统戏中的弊端进行改革,并加以创新,对豫剧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发现豫剧唱腔中的“呕”声不好听,已不为观众喜爱,经过实践率先将旦脚唱腔的“呕”声革除,并一改“二八板”两句一叫锣的刻板唱法,创造出“二八连板”。以后又在“流水板”、“垛子板”中创制出许多新腔。他对豫剧声腔的改革影响了一代演员,马金凤就继承了他许多演唱技巧。
同时他对旧戏词认真推敲,力除粗俗词语,对《南阳关》、《对花枪》等剧中唱段修改很多,在同行之间颇有影响。除了他根据古典小说改编了《彩云球》、《访苏州》两个剧本外,一生演出剧目多达数百,其中《白马告状》、《贺后骂殿》、《坐桥》、《对花枪》、《老征东》等唱功戏最为拿手。
桑殿杰曾在商丘八班多年,深受同行尊重。他极重修身养性,常教导儿子要“认真唱戏,清白做人”。日本侵略军进入商丘后,他西往开封,在火神庙唱戏二年。桑殿杰有两个儿子桑自修和桑建修,原来哥哥学武生,弟弟唱旦(后来改唱小生,作导演),早年都在由河南省鹿邑县宣传队发展成的商丘专区豫剧实验一团当演员。1954年8月与马金凤所在的商丘人民剧团合并,并于1956年元月,为支援工业建设一同调到洛阳,后来于1957年夏天,剧团正式挂起了洛阳市豫剧团的牌子。他们父子三人也从此落户洛阳,所以也为洛阳戏迷所熟悉。
解放后豫剧男旦逐渐退出舞台,他也改行从事戏曲教学工作,在洛阳戏曲学校任教师,他精心教授,持之以恒,培养出王文慧、曾广兰、许清枝等一批出色演员。
1958年曾被邀往中央歌剧舞剧院讲授地方戏的唱腔及发声。年迈后退休养老。1980年在洛阳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出生: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逝世:1980年,农历庚申年
人物分类
豫剧 旦行演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