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济 京剧旦行演员 李世济个人简介

李世济,女,京剧青衣。广东梅县人。生于苏州,长于上海。

1938年开始学戏,曾得到赵桐珊、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先生的传授指点,习青衣。1945年,拜程砚秋为义父,演出程师亲传剧目《贺后骂殿》,一举博得“小程砚秋”的美名。1953年,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肄业,组织“李世济剧团”巡回演出。1954年至1955年间,获得梅兰芳先生的指点。1956年,参加北京京剧剧团,获得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先生的提携,长期合作演出《桑园会》、《三娘教子》、《朱痕记》、《法门寺》、《审头刺汤》、《南方来信》等剧目。同年,李世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李世济随程砚秋先生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得银质奖章。1978年,李世济调入中国京剧院,全身心投入对程派剧目的整理复排、移植改编及新创剧目排演。晚年主要致力于程派艺术传承,课徒授业,传艺不息。

李世济演出剧目包括整理恢复的《锁麟囊》、《六月雪》、《牧羊卷》、《贺后骂殿》、《玉堂春》、《春闺梦》、《荒山泪》、《游龙戏凤》、《法门寺》、《三击掌·武家坡·大登殿》、《龙凤呈祥》、《鸳鸯冢》等,整理改编的《文姬归汉》、《梅妃》、《碧玉簪》、《祝英台抗婚》等,移植改编的《陈三两爬堂》,新编历史剧《则天武后》及现代戏《南方来信》、《党的女儿》、《刑场上的婚礼》、《刘三姐》等。李世济继承程派经典剧目,弘扬程派艺术精神,新时期以来,她演出的剧目呈现出新面貌:演出最多的《锁麟囊》风格独特,芳华永驻;《文姬归汉》突出民族团结的主题,新增“送儿女”唱段婉转深情,成为广为传唱的曲目;《梅妃》强化家国气节,营造古典意境,是一出颇具韵味的作品;移植改编剧目《陈三两爬堂》汲取地方戏曲之长,在程派艺术与兄弟剧种的结合上做出了可喜的尝试;新编历史剧《则天武后》成功塑造了一代女政治家的形象;现代戏《刘三姐》运用民歌元素,富有生活气息;《南方来信》音乐构思完整,唱腔设计在现代戏中运用流派唱腔做出了有益尝试;京歌《蝶恋花·答李淑一》贯穿传统与现代,保持了古典风韵同时勇于探索出新,是一首广为传唱的作品。李世济勤于思考、善于研究,推出的一系列作品发展了程派艺术。

李世济和唐在炘一起,在吸取程派艺术精华和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关注时代发展,尤其面向青年观众审美需求,对发扬程派艺术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对程派艺术进行了审慎的精心整理与发展,尤其在声腔艺术上做出了卓越的独特贡献。李世济天赋亮嗓,音域宽广,高低驰骋,自由灵动,她和唐在炘一方面对程派剧目中原有的唱腔进行了加工润色或较大修改,一方面重新设计部分剧目唱腔,在“京剧第一交响乐队”的伴奏下,李世济发挥自身嗓音条件,揉合各种声乐技巧,演唱含蓄中见轻灵,沉郁中藏隽秀,将程派唱腔表现得更加丰富细腻,于凝练幽咽、华美典丽中呈现出清新流利、明朗洒脱的程派新品格。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李世济响应剧院号召,担任团长承接承包团,主抓业务建设,培养人才;作为主演,她演出场次多,戏份很重,积劳成疾也坚持完成演出。后来李世济因糖尿病身心俱损,但她带病坚持传承、发展、传播京剧艺术。为备战文化部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国家京剧院先后将程派经典保留剧目《文姬归汉》、《武则天轶事》(《则天武后》)纳入重点整理复排项目,李世济多次带病参与整理复排工作,亲临剧院参加论证会议,提出宝贵意见。炎炎夏日,李世济坐着轮椅,戴着墨镜(因眼疾)亲自到排练厅给弟子抠戏,并多次到排练现场指导乐队练乐,带着高倍望远镜审看彩排、演出。为遴选培养后备人才,剧院举行文戏青年演员对口交流考核,李世济带病担任评委,忍着疼痛现场评点考生,并为剧院人才建设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为剧院人才建设严格把关。李世济邀请青年演员去她家学戏,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外地学生来京学艺,吃住都在李世济家,她负责说戏,丈夫唐在炘同时负责教琴师、说乐队。李世济针对院内外学生因材施教,让青年演员受益匪浅。

系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五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荣誉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顾问。

2016年去世,享年83岁。
李世济便装照
出生:1933年5月4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十日
逝世:2016年5月8日,农历丙申年四月初二日,22时46分

人物分类
京剧 旦行演员

李世济视频 MP3下载

85分钟 京剧
李世济
81分钟 京剧
程砚秋,李世济
80分钟 京剧
程砚秋,李世济,雷喜福,王世续,萧长华,郑岩
76分钟 京剧
李世济
74分钟 京剧
李世济
74分钟 京剧
李世济,谭富英,谭元寿
74分钟 京剧
李世济,叶少兰
70分钟 京剧
程砚秋,李世济,于世文,张学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