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楼(京剧武生) 京剧生行演员 张月楼(京剧武生)个人简介

张月楼,男,京剧武生。生于陕西西安,乳名三安。弟张小楼为舞蹈演员。

8岁时,母亲辞世,父亲被国军抓了壮丁,此后音讯全无、渺无踪迹。于是寄宿在小姑家,后被送入戏班子,师从刘振亭先生学艺。

1953年,跟随刘振亭进入咸阳大众剧团,开始登台演出。进团报到时,需要一个正式的名字以便填写花名册。但刘振亭叫他“三安”,早已经叫顺了口,而组织上有明确要求,参加国营剧团必须有个正式的名字才好填写登记表,以便计算工龄发薪水。刘振亭因敬仰杨月楼,便给张起名作“张月楼”。

1959年,只身一人奔赴边疆去寻找父亲。因此流浪到了南疆库尔勒以及伊犁等地去“找饭辙”。于1960年投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艺术剧院“八大剧团”之一的“猛进秦剧团一分队”从事演艺事业。从此,张月楼便成为军垦部队艺术院团的一个具有正式工作身份的文艺战士。他进团初期的特长依然是扮演“马童”之类的角色,后来逐渐就开始扮演主角了。

张月楼自幼练就的扎实的京剧武功技艺引起新疆军垦兵团第二政委张仲瀚将军的极大兴趣,在观赏猛进剧团的演出中,他很内行地看出月楼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具有鲜明的“京剧范儿”,将军慧眼识人,爱才心切,便下令将青年演员张月楼调入军垦兵团京剧院,到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去一展身手了。

此后数年间,他曾饰演过《三岔口》、《白水滩》、《花蝴蝶》之类传统武生戏的主角,扮相俊美的大武生神采飞扬,威风凛凛,引人注目,渐渐也有了点名气。在新疆军区文艺汇演活动中,他又得到军区首长的青睐,下令调入军区文工团工作过一段时间,还曾随农垦部队援外的筑路队到巴基斯坦工地上去慰问演出。

“文革”爆发前夕,为执行“将革命文艺的火种洒遍全疆”的指令,他被下放基层,辅导业余宣传队排练演出现代戏乃至红色战歌之类的文艺节目,甚至还担任过管理劳改农场刑满释放“新生人员”的“张排长”等职务。

“文革”初期,月楼曾参加宣传队的演出活动扮演样板戏的主角杨子荣李玉和之类,但多是选场节目。

1972年,与张月楼熟识的几位同行应兰州方面邀请,前来兰州市革命样板戏学习班任教,便动员他也来兰州就职。于是,月楼便随着他们也来到了兰州。

1973年盛夏,样板戏学习班在一个煤矿演出现代京剧《平原作战》,散场之后,青少年演艺学员们卸妆洗脸,大家把卸妆油涂在脸上,弄得满脸乌七八糟,自然天成地呈现出了抽象派写意画的“大花脸”。当时,张月楼拿起化妆笔,便在一个学员的面部勾画了一幅美猴王的京剧脸谱,那位同学还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兴高采烈地舞拳弄棒耍了一回。因此,兰州市革命样板戏学习班革命委员会对张月楼进行了批判,被“边缘化”。

“文革”结束后,样板戏学习班改编成兰州市青年京剧团,恢复上演传统戏,张月楼开始给青年演员们勾脸,凭着青少年时期在刘振亭师傅指导下沉淀积累的对花脸脸谱的深刻而清晰的记忆,他同时将能够想起来的脸谱一张一张全都画在了纸上。1982年3月21日,《甘肃日报》文艺版《星期天》刊发的《张月楼巧绘京剧脸谱》文稿,随后,甘肃人民出版社以“洋画片”的规格,将张月楼画出的这批脸谱印刷出版了“画张子”形式的出版物。

出生:1941年6月,农历辛巳年

人物分类
京剧 生行演员

张月楼视频 MP3下载

70分钟 二人转
孙胜月,张月楼
64分钟 二人转
张月楼,孙胜月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